古诗文网

首页 > 典籍 > 黄帝内经 > 九针论 > 九针论译文

译文

  黄帝说:我听你讲解九针之学,内容丰富,博大精深,我还有弄不明白的地方。请问九针是怎样产生的?各自因何而得名?

  岐伯说:九针之“九”,是天地间的大数,数开始于一,而终止于九。所以九针的创制,第一种针是取法于天,第二种针是取法于地,第三种针是取法于人,第四种针是取法于四时,第五种针是取法于五音,第六种针是取法于六律,第七种针是取法于七星,第八种针是取法于八风,第九种针是取法于九野。

  黄帝问:将针与九这个数相应,是什么道理?

  岐伯说:圣人创立天地间的数目,是从一开始而递增至九的,所以据此划分了九野。九与九相乘,九九八十一,据此而创立了黄钟的分数。以针与九数相应合,是同样的道理。

  一是比象于天,天属阳,人的五脏,与天相应的是肺。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居上,是脏腑的顶盖。皮肤在最外层,内与肺脏相应合,是人的体表。所以,为治疗生于皮肤的疾病而制作了第一种针——鑱针,这种针一定要针头大,末端锋利,使它不能深刺,以防因刺得过深而阳气泄漏。

  二是比象于地,人体与地土相应的是肉。所以,为治疗生于肌肉的疾病而制作了第二种针——圆针,这种针针身一定要直,末端一定要圆,使它不能损伤肌肉,损伤了肌肉会导致阳气衰竭。

  三是比象于人,人赖以维持生命的,是不断运行着的血脉。所以,为治疗生于血脉的疾病而制作了第三种针——针,这种针针身一定要大,末端一定要圆,使它可以按揉脉络而不致过深地陷进肌肉,以招来正气而使邪气单独排出。

  四是比象于四时,四季中的八方不正之风侵入于经络之内,就会形成久治不愈的痼症。为治疗这种疾病,所以制作了第四种针——锋针,这种针针身要圆直,末端要锋锐,使它可以泻热出血,痼疾得除。

  五是比象于五音。五在从一到九的数列内,位置居中。在九宫的顺序里,一为冬至节所属的北方叶蛰宫,九为夏至节所属的南方上天宫,五为中央招摇宫,五既把阴寒的冬至与阳热的夏至分开,也把北方子与南方午分开。人体与季候节令相应合,如果体内阴与阳乖违不和,寒热相争,两气相互搏击,就会形成痈肿。为治疗这种疾病,所以制作了第五种针——铍针,这种针的尖端应如剑刃一般锋利,可以用来破痈排脓。

  六是比象于六律。律吕是调和阴阳四时的,律吕各六,合为十二,人的十二经脉同它相应。如果虚邪侵入于经络,就会形成急性发作的痹症。所以,为治疗这种疾病而制作了第六种针——圆利针,这种针一定要针尖如氂毛,圆而且锐利,针身略粗,以便用它来刺治因虚邪骤然侵入经络而形成的痹症。

  七是比象于七星,七星比合人的七窍。如外邪侵入经络,并且留而不去,就会形成痛痹。所以,为治疗这种疾病,制作了第七种针——毫针,要使针头纤细锐利象蚊虻的嘴,进针要平稳而徐缓,而且要留针少时,使正气借此得以充实,经气邪气同时受到了针刺的影响,出针后要较长时间按住针孔,使正气不致外泄。

  八是比象于风,风从八方来,比合于人体股肱的八节。八个节气的虚邪之风伤害人,侵入、留滞于骨缝、腰脊关节之间,就形成为深部的痹症。所以,为治疗这种疾病,制作了第八种针——长针,这种针针身一定要长,末端一定要锋利,可以用它来针刺深藏的邪气,治愈为时已久的痹症。

  九是比象于九野,九野比合于人身的关节皮肤。病邪势盛放滥,如风如水,流溢于身,因不能通过某些大关节而壅塞滞留。所以:为治疗这种疾病,制作了第九种针——大针,要使针尖象小破竹,锋刃要略圆,用它来通利关节,使大气流通来至,以去除壅滞的病邪。

  黄帝问:各种针的长短,有一定分寸吗?

  岐伯说:第一种针叫鑱针,它仿效巾针的式样,在距离针尖半寸处就陡然锐利起来,针长一寸六分,主治热邪在头身的病。第二种针叫圆针,它仿效絮针的式样,针身圆直如筒,针尖椭圆如卵,长一寸六分,主治邪气在分肉间的疾病。第三种针叫针,它仿效黍粒、谷粒的样子,圆而微尖,针长三寸半,用以按脉取气。第四种针叫锋针,它仿效絮针的式样,针身直圆,末端锋利,长一寸六分,主要用于泻热出血。第五种针叫铍针,它仿效剑的锋刃,针宽二分半,针长四寸,主治痈肿大脓及寒热两气相搏形成的疾病。第六种针叫圆利针,它仿效氂毛的样子,针尖稍大,针身反小,使它可以深刺,针长一寸六分,主治痈症、痹症。第七种针叫毫针,它仿效毫毛的样子,长一寸六分,主治病邪留滞经络而形成的寒热痛痹。第八种针叫长针,它仿效綦针的式样,针长七寸,主治因病邪滞留深部而形成的远年痹症。第九种针叫大针,它仿效锋针,锋刃微圆,针长四寸,主治大气不能通过关节的疾病。针的形制已讲解完毕,这就是九针大小长短的法式。

  黄帝说:我想听听,人的形体是怎样与九野相应的。

  岐伯说:让我来说说人的形体与九野相应的情况。左足与立春相应,其所值之日是戊寅、己丑二日。左胁与春分相应,其所值之日是乙卯日。左手与立夏相应,其所值之日是戊辰、己巳二日。胸膺、咽喉、头部与夏至相应,其所值之日是丙午日。右手与立秋相应,其所值之日是戊申、己未二日。右胁与秋分相应,其所值之日是辛酉日。右足与立冬相应,其所值之日是戊戌、己亥二日。腰尻、前后二阴与冬至相应,其所值之日是壬子日。六腑及胸膈以下的肝、脾、肾三脏与中宫相应,其大禁日是太一所在之日及各戊、己日。要懂得八个节气各当于什么方位,知道它们与人体左右上下各部相应的情况。如患痈肿病而准备治疗,不可在其所值之日进行针刺,这就是所谓天忌之日。

  形体安闲而心志劳苦,病常生于经脉,治疗这类病宜用艾灸针刺。形体劳苦而心志愉快,病常生于筋骨,治疗这类病宜用温熨引导法。形体安闲,心志也愉快,病常生于肌肉,治疗这类病宜用针和砭石。形体劳苦,心志也劳苦,病常生于咽喉食道,治疗这类病宜用甘药。形体屡次遭受惊恐,经络不能畅通,常患肢体麻木不仁病,治疗这类病宜用按摩法及饮以药酒。这就是所谓五种形志病。

  五脏气:心气失调,常患噫气症。肺气失调,常患咳嗽症。肝气失调,常患多语症。脾气失调,常患吞酸症。肾气失调,常患呵欠症。六腑气:胆气失调,容易发怒。胃气失调,常表现为气逆呕吐。大肠小肠之气失调,常表现为泄泻。膀胱功能衰弱,表现为失禁遗尿。下焦之气壅塞,水液聚积充溢,就形成水肿。

  五味:五味各有其所喜欢的走向,酸味喜趋走入肝,辛味喜趋走入肺,苦味喜趋走入心,甘味喜趋走入脾,咸味喜趋走入肾。这就是五味之所喜入。

  五并:五脏的精气相并,分别引发不同的疾病。精气并于肝,就会多忧虑;精气并于心,就会多喜笑;精气并于肺,就会多悲伤;精气并于肾,就会多惊恐;精气并于脾,就会易觉饥饿。这就是五脏的精气乘虚相并于各脏所引起的疾病。

  五恶:肝厌恶风,心厌恶热,肺厌恶寒,肾厌恶燥,脾厌恶湿。这就是五脏之气的所恶。

  五液:心脏主生汗液,肝脏主生泪液,肺脏主生涕液,肾脏主生唾液,脾脏主生涎液。这就是五液之所从生。

  五劳:长时间看视就会伤血,长时间躺卧就会伤气,长时间坐着就会伤肉,长时间站立就会伤骨,长时间行走就会伤筋。这就是五种长时劳累引发的疾病。

  五走:酸味走向筋,辛味走向气,苦味走向血,咸味走向骨,甘味走向肉。这就是五味的走向。

  五裁:病在筋,勿食酸味;病在气,勿食辛味;病在骨,勿食咸味,病在血,勿食苦味;病在肉,勿食甘味。如某味应当禁忌,即使对它有所偏好,很想食用,也不可多食,一定要自加节制。这就叫五裁。

  五发:肾阴的病发生在骨髓,心阳的病发生在血脉,脾阴的病发生在肌肉,肝阳的病来源于冬,肺阴的病来源于夏。

  五邪:病邪入于阳,就会发狂;病邪入于阴,就会形成血痹;病邪入于阳,与阳相搏,就会形成癫疾;病邪入于阴,与阴相搏,就会引起瘖哑;病邪由阳转入于阴,病就平静;病邪由阴转入于阳,则病不稳定。

  五藏:心脏藏神,肺脏藏魄,肝脏藏魂,脾脏藏意,肾脏藏精、藏志。

  五主:心脏主管血脉,肺脏主管皮肤,肝脏主管筋膜,脾脏主管肌肉,肾脏主管骨髓。

  手足阳明经多血多气,手足太阳经多血少气,手足少阳经多气少血,手足太阴经多血少气,手足厥阴经多血少气,手足少阴经多气少血。所以说,针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;针刺太阳经,主要是出血,也可泻出其恶气;针刺少阳经,主要是出气,也可泻出其恶血;针刺太阴经,主要是出血,也可泻出其恶气;针刺厥阴经,主要是出血,也可泻出其恶气;针刺少阴经,主要是出气,也可泻出其恶血。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,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,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,这就是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的表里关系。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,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络经为表里,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为表里,这就是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的表里关系。